戏剧舞台悠悠三百年上的白蛇传说

  作者 :孟梅(我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副教授)。白蛇传说

  在我国汗牛充栋的悠悠民间传说中,白娘子许仙的百年爱情故事撒播广泛、影响深远。戏剧单就戏剧来说 ,舞台自清代传奇《雷峰塔》开端 ,白蛇传说至今全国绝大多数剧种均有“雷峰塔白蛇传”的悠悠相关剧目,流布规划远至海外 ,百年堆集下来的戏剧剧本曲本和音像材料可谓五光十色。

悠悠三百年 戏曲舞台上的“白蛇传说”

国家大剧院出品制造 ,国家大剧院与我国戏剧学院联合排演的白蛇传说京剧《白蛇传》。材料图片。悠悠

  由“志怪”“劝诫”的百年主题意旨开展为浪漫奇幻的爱情传奇。

  从唐宋到明清 ,戏剧白娘子阅历了由“妖”到“人”再到“仙”的舞台形象嬗变,“白蛇传”戏剧也逐步由“志怪”“劝诫”的主题意旨开展为浪漫奇幻的爱情传奇 。

  现存最早的“白蛇传”曲本是清代黄图珌创造于1738年的《看山阁乐府雷峰塔》,骨干结构根本按照明代冯梦龙收拾的话本小说《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西湖相遇——姑苏成婚——镇江开药铺——金山寺寻夫——法海除妖 ,钵盂覆蛇,永镇雷峰塔。可是 ,相比起以“俗人”许宣(清代传奇和宝卷、八角鼓、马头调等曲本中 ,有“许宣”“许仙”两种称号 ,地方戏则多以“许仙”称之)为首要叙事视角的话本小说,《看山阁乐府雷峰塔》戏剧“代言体”的特质赋予了白娘子和小青“自我言说”的时机,观众(或读者)能够直观地了解她们“人格化”的情感和心情 ,其作为“蛇妖”的神秘恐怖气味则被淡化了 。在《看山阁乐府雷峰塔》的搬演进程中,受众的喜爱和期望逐步修正着人物的形象和剧情的走向。到1771年,清代文人方成培在“梨园旧抄本”基础上创造了《雷峰塔传奇》曲本,后世为观众所脍炙人口的“端阳”“求(盗)草”“水斗”“断桥”“祭塔”等关目皆本于此。白娘子温顺多情且法力高强的“妖仙”形象根本建立 ,结局也由黄本的“永镇雷峰塔”改变为许状元祭塔,孝心感动佛祖 ,白娘子出塔 。

  这以后,弹词《义妖传》 、小说《雷峰塔奇传》 、讲唱本《雷峰宝卷》等各种艺术文本相继出现,不断拓宽着“白蛇传说”的体裁范畴,丰厚着白娘子从“妖”到“仙”的蝶变提高进程 ,孕育 、滋养了各剧种的“白蛇传”戏剧。

  20世纪40年代起,田汉着手京剧《白蛇传》的创造改编,先后刊行了《金钵记》、1952年版《白蛇传》和1955年版《白蛇传》三个稿本,成为全国许多剧种移植或学习的范本 。通过重复打磨的京剧《白蛇传》结构凝练 ,人物和主题都具有明显的年代意蕴:白素贞美丽仁慈,爱情炽烈;小青爽快侠义 ,与白素贞披肝沥胆;法海由之前慈善正义的得道高僧“转型”为刚愎冷漠的封建卫道士;许仙对白素贞的情感经由猜忌摇摆到坚决保护 ,唱出“你纵然是异类我也心不变”的爱情宣言 。

  据昆曲“传”字辈老演员周传瑛口述,之前全本《雷峰塔》(《白蛇传》)皆以“祭塔”“佛圆”为结局, 1924年雷峰塔坍毁之后,出现了小青 、黑风怪“毁塔”救出白娘子的情节。今世《白蛇传》戏剧多以小青劈塔救出白娘子完毕,洋溢着高昂达观的新文明运动精力内在。

悠悠三百年 戏曲舞台上的“白蛇传说”

婺剧《白蛇传》剧照。浙江省婺剧团供图。

  包括各个行当 ,可繁可简 ,成果剧目浩繁,使之经演不衰 。

  《白蛇传》戏剧之所以能够跨过年代 、地域和受众集体差异而广泛传达,有文明根由、社会心思和体裁自身美学价值等多重原因 。

  远古先民们对蛇怀有既“畏”又“敬”的杂乱心思 。许多部落以蛇为图腾  ,传说中人类鼻祖宓羲和女娲是人首蛇身,文献和风俗中龙蛇并称、灵蛇降瑞的说法随处可见。这种源源不绝的情感经历决议了白娘子既“妖”又“仙” 、先“妖”后“仙”的多重形象 ,也注定了“白蛇传”母题在传达进程中会被赋予特定的符号含义和隐喻功用:人道的杂乱,情感和沉着的抵触,甚至价值观念的抗衡等 ,都能在跌宕起伏又环环相扣的情节和不断调整改变的人物形象 、人物联系中得到承载和寄予。

  就故事自身而言,“仙灵精怪”爱上世间男人的叙述,投注了古代民众对美好日子的幻想和祈愿。相比起七仙女等“下凡天仙” ,白娘子和小青“蛇妖”的身份更具有“民间性”:她们的“法力”具有突破封建次序的力气和或许;而在“情”的感化下盗库银、盗衣物珠宝 、仙山盗草等带来“爽感”的“妖术”,又是民间俗文明喜乐幽默风格的具象体现  。

  鲁迅先生在《论雷峰塔的倒掉》中说 :“我的祖母从前常常对我说 ,白蛇娘娘就被压在这塔底下……那时我专一的期望 ,就在这雷峰塔的倒掉。”诗人徐志摩在诗中写道:“客人/你知道西湖上的美谈/白娘娘是个多情的妖魔……到今朝已有千百年的光景……”可见白娘子形象在民间深沉的群众基础 。

  从戏剧艺术形状的视点来看 ,《白蛇传》情节弯曲而主线明晰,具有开阔的阐释空间,上场人物能够包括生、旦 、净  、丑各个行当,场次分配可繁可简  ,全本戏或折子戏 、文戏武戏皆能圆融自洽 ,合适不同剧种、不同舞台规划或不同班底量体裁衣组织扮演,这也是《白蛇传》剧目浩繁 、经演不衰的直接原因 。

  在不断传承中开展,以各剧种百家争鸣的态势在舞台上争奇斗艳。

  通过几百年的传承开展 、沉淀繁殖 ,发生在吴山越水之间的这段浪漫传说 ,现在正以各剧种百家争鸣的态势在戏剧舞台上争奇斗艳。

  昆曲《求草》《水斗》《断桥》等折子戏以方成培《雷峰塔传奇》为蓝本,悠悠传唱近三百年,高雅的曲辞、清丽的曲腔 ,将白娘子的痴情、许宣的脆弱  、小青的义愤体现得细腻逼真 ,守候着东方古典艺术宛转隽永、意境幽远的美学传统 。

  京剧《白蛇传》的精彩之处在于剧种和剧目的“集大成” 。京剧高度老练标准的声腔体系和扮演程式 ,田汉在昆弯曲子戏 、京剧成本基础上历经十余年的改编创造,许多文艺理论工作者和京剧扮演艺术家的实践打磨 ,一起成果了京剧《白蛇传》从“案头”到“场上”的模范位置,至今依旧是戏剧舞台上难以逾越的经典剧目之一。“你狠心将我伤”“小青妹且慢举龙泉宝剑”等唱段在宽广戏迷甚至一般民众中耳熟能详 ,传唱度极高。

  越剧长期以来以女班为主,“女小生”成为剧种明显的特征之一  。越剧《白蛇传》中的许仙扮相俊美潇洒,举动风流  ,与柔婉妩媚的白娘子彼此衬托 ,以音韵悠扬的声腔唱段和空灵生动的手眼身法晕染出江南水乡特有的风情韵致。

  川剧《白蛇传》保存了清代戏剧中青蛇双重性其他行当设定:日常日子中的小青由花旦扮演,在“收青下凡”“扯符吊打”“水漫金山”等打架局面中则以武生应工 。川剧折子戏《金山寺》中武生青蛇和武旦白娘子彼此合作 ,表扮演单膝站腿 、挂肩、缠腰等高难度杂技动作和身段造型,再加以神将的“踢慧眼”“变脸”“吐火”等川剧绝活,充沛展示出巴蜀民间艺术的共同魅力  。

  相同以身段技巧赢得观众注目的还有婺剧《白蛇传》。婺剧拿手“文戏武做” ,白娘子和小青的“蛇形”“蛇步”是婺剧独有的扮演方法  。《断桥》一场中许仙惊险绝伦的“十三跌”动作 ,合作白蛇的“唱” 、青蛇的“做” ,被誉为“天下第一桥”。

  此外,还有秦腔《白蛇传》唱腔之大方激越,豫剧《白蛇传》唱词之质朴本真 ,歌仔戏《白蛇传》剧情之迂回弯曲 ,凡此种种 ,不胜枚举 。值得一提的是 ,各地方剧种扮演院团在秉承、保存传统剧目扮演形状的一起 ,也活跃拓宽《白蛇传》的体裁范畴和舞台出现方法 ,推出更多契合现代人精力气质和审美兴趣的“白蛇传”戏剧。比方2014年“火爆出圈” 、十来年接连巡演热潮不减的粤剧《白蛇传·情》;2024年国家大剧院使用旋转式舞台和多媒体技能、融戏剧适意美与影视写实美为一体的京剧《白蛇传》;还有越剧《蛇恋》  、锡剧《青蛇》等新编剧目以及版别纷歧、神态各异的“芳华版”“时髦版”《雷峰塔》《白蛇传》。

  琳琅满目、奇光异彩的“白蛇传”剧目,折射出中华传统艺术的博学多才以及今世文明理念的多元与兼容 。能够想见,跟着科学技能对剧场的强效赋能 ,跨界交融观念的遍及和实践 ,各剧种对观演联系和剧场形状的立异探究,“白蛇传”这一陈旧又历久弥新的神话母题,和“封神”“西游”相同,将会有愈加宽广的戏剧舞台空间。

  《光明日报》(2025年02月26日 16版)。

  

内容版权声明:文章整理来源于网络。

转载注明出处:https://bx2p.lqcaej.cn/html/37d49599467.html